在弄坤小学支教期间,我与支队成员们围绕孩子们对AI的认识程度及家庭情况展开调研,也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和交流中,逐渐摸清了他们与“AI”这一概念的距离。
课堂上,当我第一次提起“AI”时,孩子们大多睁着懵懂的眼睛,有的摇摇头说“没听过”,有的小声猜测“是新出的玩具吗”?
只有两三个孩子,能模糊地联想到手机里会说话的“小助手”,或是偶尔在校园多媒体课上见过的智能投影,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AI的简单应用。深入聊起家庭,才发现这份“陌生”背后的原因——这里的大多数家庭,父母要么常年在外务工,要么守着家里的田地忙碌,他们对“AI”几乎没有概念,家里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往往只是用于通话的智能手机,很少会接触到智能学习工具或AI相关应用。孩子们放学后,更多是帮着家里做家务、照看弟妹,或是在山间玩耍,自然缺乏接触和了解AI的环境。
不过,孩子们的好奇心总能带来惊喜。当我用简单的语言解释“AI能帮忙查资料、认植物,还能陪人聊天”时,他们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那它能教我写作文吗”“能告诉爷爷种玉米的好办法吗”,眼里满是对新鲜事物的期待。
这次调研让我明白,对弄坤小学的孩子来说,AI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只是缺少一扇认识它的窗口。后续支教中,或许可以用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比如带他们玩简单的AI图像识别小游戏,或是看有趣的科普动画,让他们慢慢走进这个新领域;同时也可以和家长们简单聊聊AI,让这份对新技术的好奇,能在家校之间悄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