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路向西,道路汇集的尽头飘着荔枝龙眼的香甜,这里的人们辛勤耕作诉说着明天的希望,而这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也在渴望着和村镇外的世界有着更多的联系。风光霁月的滋养,人间烟火气的熏陶,三尺讲台上分享的知识;在办公室中相互头脑风暴的难忘的夜晚,为乡镇孩子推开的一扇看世界的窗——十几位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志愿者们,用热情、热爱与坚守,在这里,写下了一个个关于爱的故事。
一、与爱相遇
在来之前,“支教”这个词只是偶尔出现在新闻里,偶尔出现在那些优秀的前辈们的事迹里;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支教,十一位队员的心里也没有自己的答案。踏上这段旅途之前,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所谓“支教”,顾名思义,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接受教育帮助的人。从小便怀揣着一颗教育梦的志愿者们,一直有着一个“上大学后要去支教”的想法。今年六月,当报名推送刚放出时,志愿者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最终也很幸运通过了选拔进入了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中。
支教开始前,志愿者们总说,要用自己的一些学识和经历让村里的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曾想,其实孩子们也带志愿者们领略了一个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世界。
来自支教队员王睿洋的个人总结
记得来到支教点的第一天晚上,志愿者们在志愿者们的社交软件发了这样一句话:当去做一件事情只是因为“志愿者们想要”而不是“志愿者们需要”时,志愿者们感到自由。放到今天志愿者们依然这样认为。志愿者们的志愿时长早已经足够志愿者们毕业,志愿者们可以确信自己来到这里不带功利性目的,志愿者们来到这里只是因为志愿者们想要,因为志愿者们热爱生志愿者们养志愿者们的这片土地。
来自支教队员王新语的个人总结
刚到学校的前几天,志愿者们频繁地与当地人员的校长和老师们打交道。校长、保安以及老师都很亲和、热情,当地的民风比较淳朴。校长个子不高,为人随和,不摆架子,第一次时的一句“法无禁止即自由嘛,在这里放开一些,你们既是客人又是人才,你们就把志愿者们当你们父亲就好啦,要志愿者们做什么都可以,要用什么随便用,要志愿者们出钱都行。”校长爽朗的性格与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了志愿者们在初到这里时的心里宽慰。刚到学校时,学校里面的几个同学在学校里面打闹玩耍,他们看到志愿者们背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穿着不同样式的衣服、说着一口不同于当地方言的普通话,凑到了一起指着志愿者们一边窃窃私语一边偷偷地笑,既好奇又有着期待。校长“抓”了一个同学到志愿者们面前,“看到没有,这就是之后要给你们上课的老师们,都是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要好好听话懂不懂!”几乎是在学校里面呆惯了、从来没有被以“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这样的称呼的志愿者们在这一时间感觉有些尴尬又有些哭笑不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读书求学的学子,而在这里,他们是不同于乡间孩子们的“佼佼者”。志愿者和孩子们简单介绍聊了聊天,他们住在哪、为什么今天会在学校里、甚至于在学校里的成绩怎么样,志愿者们无需多开口,孩子们像找到知心朋友一般给志愿者们一五一十地介绍着。爱的初章,以志愿者们的相遇开始开始,又以孩子们对第二天开营仪式的期待而结束。
第二天开营仪式的时候,志愿者们都不由得吃了一惊——孩子们或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的袋子,又或者拿着一个大麻袋走进了教室。“老师,这是志愿者们爸爸妈妈让志愿者们带过来给你们吃的荔枝!”一个有点胖胖的小男孩和志愿者们打着招呼,将手里的尼龙袋递给志愿者们。“咱们这里的荔枝随便你们吃,想吃可以到志愿者们家吃!”志愿者们被孩子们始料未及的热情所震惊住,脑门里几乎都是“这么多荔枝该多少钱”的数字计算。这个时候角落里一个放下麻袋、看着其他的孩子们与志愿者们热情的聊天介绍的小女孩瞪大着眼睛,四处张望着,和其他的孩子们形成了对比。一位志愿者注意到了这位小女孩,连忙走上前。小女孩说道:“老师,这是给你们的荔枝。”小女孩看上去有些羞涩,指了指放在地上的大麻袋。志愿者弯下腰捋了捋小女孩的头发,“谢谢你呀,快进教室找个坐下吧。”小女孩找到了她的同伴,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蜂拥进教室。八月的艳阳天里,孩子们对志愿者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的期待与燥热的天气一起,让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有些嘈杂。介绍、合照、破冰游戏,孩子们与志愿者们的故事,就从这里悄然开始了。
好喜欢壮小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