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9日,我乘动车从桂北到桂南。与家乡相比,钦州港的空气更潮湿,弥漫着海的腥咸。我们一行人从钦州东又乘坐大巴,经过较为繁华的市区、热闹的乡镇最后终于来到了绿树掩映下的竹山小学。竹山村距离那蒙镇大概4公里,数字上来看不算太远,但是在村子里鲜少能看到汽车,村民们大多使用三轮车、电动车出行,且听说前几年才修建了水泥路,所以这里的与外界的交流并不算太密切。
竹山村的村民们都保持着比较淳朴的面貌,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原始”:教师宿舍没有空调,只有电扇,有的宿舍连电扇都没有;宿舍停水,只能到宿舍楼外的水龙头处接水;另外,蚊虫也不断骚扰着我们的生活。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厕所是修建好的蹲便器,不是旱厕。总之,这里的生活条件基本符合我的预测,是一个接受了一定现代建设,但依然有待完善的村子。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为自己接下来的教学而忐忑:是否我的课程太过深奥,孩子们无法理解?
30日为开营仪式;31日,我们迎来正式支教的第一天。我的课程正好排在第一节课,是大(一)班的课程。由于自己准备不足,在课上我没有成功打开PPT,不能按照原先设计的流程来推进课程,准备的视频也无法播放,只能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一进教室,孩子们就非常吵闹,有打闹的、有睡觉的、有折纸飞机的,我喊了很多遍“安静”都无济于事,并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下课。我发现,只有板书和讲解,孩子们并不会对课程感兴趣,只会一直我行我素,男生打闹,女生沉默。于是,我对大班的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印象: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不听指挥,自我意识过盛。
因为是第一次站上讲台,且本周还有一节大(一)班的课程,我很担心自己不能震慑住他们,于是向有二十年教龄的母亲寻求帮助。母亲告诉我,不需要对他们的纪律作太多无用功,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们来说有趣的课程,要能够吸引他们,给他们带来外来的、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
在下一堂大(一)班的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证了母亲的话,也颠覆了我对于孩子们的偏见。我设计的下一堂课是拼贴诗的手工课程。最开始我讲解拼贴诗这种诗歌创作形式时,有的孩子还在溜号;孩子们刚开始创作时,也是看着手里的材料,不知所措。但是,经过我和助教老师的引导之后,孩子们开始慢慢地放开自我、展现自我,在白纸上留下很多充满童心和想象力的创造。说话声音细细小小的小女孩在诗歌旁画下一棵树,想要让我把她的作品的照片发给她作留念;一开始不愿意做拼贴的小男孩后来写下“唯一被允许的就是平凡的我,仅此而已”;还有孩子无师自通了阶梯式的诗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即使生活在乡村,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广阔无垠的。
课程比想象中进展得顺利,几乎所有孩子都完成了拼贴。我也开始反思:在捣蛋和沉默的表象背后,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去耐心陪伴和引导。强硬的手段并不是问题的最优解,他们需要新鲜有趣的信息来引出他们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