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巴车驶离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颠簸于山石裸露、尘土飞扬的土路之上,群山环抱的融水县花红芝了小学终于撞入眼帘时,我才真正理解“抵达”的涵义。教室质朴而简约,然而孩子们纷纷探头张望的眼神,却清澈如山泉,带着一种纯粹的期盼,瞬间冲散了我心中因路途劳顿而起的微尘——那是对山外世界毫不掩饰的好奇与无声的等待。
当真正置身于教室中,我才真切触摸到“匮乏”的重量。教室中仅有的几块黑板,油漆剥落,木纹显露;讲台上粉笔盒里,短小的粉笔头委屈地拥挤着。然而,这些并没有掩盖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在那些略显陈旧的书桌上,课本被孩子们无比珍视,每一页纸都小心翻动,仿佛它们是无价的珍宝。尤其令我难忘的是那个内向的小女孩,她在课堂上始终沉默不语,却在绘画课上以铅笔用力地画下“全家福”,稚嫩的笔触中勾勒出她全部的情感世界。当被问及父母时,她只是低头用力捏紧了画纸,那纸皱起的纹路,无声地讲述着她心里思念的沟壑——这无声的渴望,比任何言语更沉重地撞在我心上。
可正是这些孩子,用他们最本真的方式,向我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他们用山间野花编织的花环,笨拙却无比真诚地戴在我们头上;课间休息时,他们拉我们加入游戏,山野间回荡起一串串清泉般的笑声,将我们一路的疲惫冲刷得干干净净。在那些时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纯粹情感的流淌与回响——原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被他们无染的赤诚所滋养。
临别回望,花红芝了小学静卧于群山的怀抱之中,宛如大地上一处微小却坚定的注脚。崎岖山路虽延伸向远方,但这段旅程却以另一种方式刻入我生命的纹理:当人怀着真诚走向另一群人,不仅播撒了种子,更被那方土地纯朴的生机悄然重塑。原来,所谓支教,是生命以最质朴的方式彼此照亮,相互滋养——当我们的目光与孩子们清澈的期盼相遇时,教育才显露出它最本真的力量: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两颗心在彼此镜照中,共同完成的艰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