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花红芝了小学支教总结:大山深处的教育微光——刘佳馨

在柳州融水县的群山中,花红芝了小学像一颗安静的明珠,藏在云雾与竹林之间。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带着忐忑与期待来到这里,开启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活。这段经历像山间的清泉,流过我的生命,留下了清甜与深刻的印记。

初抵:大山里的“小世界”

第一次见到花红芝了小学,是在一场太阳雨中。山边的梯田绿油油的,校门口的大猪好奇地露出鼻孔,孩子们在操场上期盼地张望着,他们的眼睛像山涧的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影。校长是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他组织着好动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盼老师,盼了好久。”

学校只有一栋三层的楼,教室里的课桌椅都歪七扭八的,带着修补的痕迹,黑板也是满载伤痕的。全校只有三个年级,但来参加夏令营的却有到初中的孩子,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年迈的祖辈生活。我刚开始计划教音标,第一次上课就得到了极好的响应——二十多个孩子齐刷刷地跟我一起读着,虽然发音各有特色,但每个人都认真专注。

下课后,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递给我一包糖果。“老师,给你吃!。”她仰着小脸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支教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要给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更是要保护他们的纯真和善良。

课堂:用热爱点燃求知欲

山区的孩子基础薄弱,不少孩子连英文字母也不记得几个。我每天提前到课堂,在黑板上写下版书,为孩子们准备好课堂内容。课上,我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用小零食奖励发音标准的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孩子参与其中,我特意为每一个忍设计了属于他们的自我英文介绍。起初,他们胆怯害羞,不敢开口学,后来,在我慢慢的引导下,终于有两个小男孩小声地开口说起来,后来,整个班都开始活跃着说英语了。

一周的课后,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自信。以前上课总是低着头的小朋友,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上课爱玩游戏的大男孩,开始会举手抢答。这些细微的变化,像山间的春笋,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

课外:大山里的温暖瞬间

支教的日子不只有课堂,还有许多温暖的日常。学校后面的山坡的山泉眼是我们的“秘密基地”,不上课的时光里,我们带着野餐车去玩水。泉水冰凉清澈,捧一捧清水拂过脸庞,一天的疲惫就这样被拂去。

周末,我们分头行动,去四个孩子家家访。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两旁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村里的大树下坐着穿苗衣的老人。去阿妹家那天,她的妈妈用柴火灶给我们煮油茶,油茶热乎乎,爆香的玉米溢香满口。苗族大哥大姐听不懂普通话,只是一个劲地往我碗里夹菜,眼里的笑意像山间的阳光,温暖而纯粹。

离别:带着牵挂继续前行

半个月的支教时光,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和山间的晨雾中悄然溜走。离别那天,阳光明媚,校园里站满了人。许多人抱着自家煮的鸡蛋来,还有的绑上了彩绳,塞到我们的手里,脸上的笑容表达了对我们的无尽感谢和喜爱。

出校门时,我回头望去,孩子们还站在学校的平地上朝我挥手,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像散落在山间的星星。

之后,每次读到孩子们写的明信片,我都仿佛能看到他们趴在课桌上写字的模样,看到教室里那面斑驳的黑板,看到大山深处那片纯净的天空。这段支教经历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花红芝了小学的日子里,我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到头来却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那些孩子们的笑容,那些大山里的温暖,那些关于热爱与成长的故事,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照亮我前行的微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