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与回响——苏雨薇

站在讲台上,粉笔灰在阳光下飞舞,我忽然意识到,这已经是我执教生涯中的第十七次正式授课了。作为刚刚毕业的师范生,上课于我而言,早已褪去了初登讲台时的紧张与生涩,变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职业行为。然而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土地上,在这所只有一栋小小教学楼的小学里,我收获的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累积,更是一种教育本质的重新发现——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绘画与手工,那些与孩子们默契十足的课堂对话,那些韵味深长的拼贴诗,都在无声地重塑着我对”教师”二字的理解。

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我辗转难眠。行李箱里塞满了精心准备的教学用具,脑海中却不断盘旋着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究竟能给这些孩子带来什么?在家访时遇到的那个初中生让我印象深刻——当我试探性地询问是否可以讲解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内容时,那双闪烁着期待的眼睛让我既感动又忐忑。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一节语文阅读技巧课,甚至偷偷设想了各种应对冷场的方案。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从一年级到初中,所有孩子都端坐在简陋的课桌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这种超越年龄的专注与配合,与我平日里在大学课堂上见惯的漫不经心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在这十四天的支教时光里,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双向的精神对话。当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出他们心中的世界,当他们用废旧材料制作出充满想象力的手工作品,当他们把零散的诗句拼贴成令人惊艳的诗篇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天赋的闪光,更是一种被唤醒的学习热情。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课间休息时,也总有孩子围在我身边,不是为了玩耍,而是追问着课堂上的某个知识点。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如此纯粹,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城市教学中是否已经习惯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忘记了学习本应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离别那天,一个小女孩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你还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让我瞬间红了眼眶。我突然意识到,支教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能给孩子们带去多少知识——毕竟十四天的时间太过短暂——而在于我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模样,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可能性。那些绘画、手工和拼贴诗,都是孩子们送给我的礼物,更是他们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回望这段支教经历,我收获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孩子们教会我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学习,用更包容的视角理解成长。我明白了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而是平等尊重的对话;不是标准化的模具,而是因材施教的引导。那些让我惊喜的瞬间,那些意外的收获,都在提醒我: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中,在那些突然亮起的眼睛里,在那些认真记下的笔记中。

站在教育生涯的起点上,这次支教经历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我期待着有机会再次走进这样的课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带给更多的孩子,让教育的微光能够照亮更多可能。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而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静静等待花开的时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