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了生活——龙祖星

火车到达柳州站,我马不停蹄的奔着我的队友而去。先是在柳州住了一晚,第二天转乘小班车奔着学校去,当时的心里面是如此激动。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学校。

  初到融水花红芝了小学时,群山环抱中的校园像课藏在绿绒里的明珠。听着殷姐和黄老师讲述着芝了村以及花红芝了小学的发展史,他们口中的话与我如今看到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曾经需要跋山涉水上学,如今都是现代化的水泥路。我拖着行李箱踩过水泥路,教学楼的墙面上,粘贴着优秀学生海报和很多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用红漆写着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子执拗的精气神。

  开营仪式结束后安排学生吗按高低年级排,之后我们将他们分成了大班小班。傍晚散学,两位大姐牵着三个泥猴似的孩子堵在门口。年纪大的大姐袖口磨得放亮,指着我们营旗上的“夏令营”三个字,用苗语夹着桂柳话反复说:“可以送我的孩子来吗”,她带来的两个女孩子,两个都是幼儿园,但是她们的关系比较复杂…我开始先问:“这两个都是你的孙女吗?”她的话语很不清晰,最后我听出了大的女孩子是大姐大女儿的女儿,小的是大姐的小女儿,两个女孩子只相差了几个月,当时我震惊得说不出什么话,默默地答应了让大姐带孩子来上学。小的那个还光着脚,脚背脏兮兮的,大的还穿着老旧的拖鞋,很脏……我们说明天必须穿运动鞋,大姐声音颤抖:“家里没有…….”手上比划着动作,声音轻得像山岗,却重得让我胸口发闷。

  第一堂课“故乡”二字,班里最瘦小的女儿阿梅怯生生地举起手:“老师,山外面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她的问题像枚石子投进我心里。后来才知道,班里大半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广东打工,一年难得见一次。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习惯了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可在这里不得不重新设计课程。没有塑胶跑道,但有一个还算可以的篮球场,场地刷有一层薄薄的塑胶。我上体育课时,集队成了困难,学生们好像对排队一无所知还是说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听指挥。教篮球课,先让他们练习最基础的运球和投篮,他们的抱怨声很多,都说他们会了,但让他们上来做示范一个也做不成。下课之后我沉默很久,自我反思自己的问题,难道是我的课程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吗。第二天我改掉了枯燥的体育课程,改成趣味投篮游戏——把废弃的塑料桶当篮筐,练准度的同时还能练反应。这节课学生们很积极,让我感悟到,体育课不只是枯燥的一些项目,而是可以延伸到很多的趣味游戏,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最棘手的是安全问题。孩子们习惯了赤脚奔跑,碎石子总把他们的脚底磨出血泡。我翻出专业课本里的应急处理知识,在宿舍备齐碘伏和创可贴,每天课前检查场地。后来发动孩子们一起捡碎石,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体育不仅是运动技能,更该是人格教育。我教女生们跳简易版啦啦操,纠正她们含胸驼背的姿势;带男生们练队列,告诉他们整齐的步伐里藏着团队精神。有次分组打比赛,个子最小的阿蒙被撞倒后立刻爬起来,拍拍裤子说“继续”,那股韧劲让我想起课堂上学过的“体育精神”——原来课本里的名词,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最生动的注解。

  支教的日子像村里的泉眼,哗啦啦的往前流。我教孩子们唱《晴天》。有天雨后,孩子们拉着我去看彩虹,七嘴八舌地说要沿着彩虹走到外面去,再回来建设家乡。那时候我忽然明白,支教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正用他们的纯真与坚韧,教会我什么是热爱与希望。

  离开那天,我们我们举行了文艺汇演,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在台上表演,那是一道多美的风景线啊。结束后我们开始收拾各自的行李,孩子们在旁边围着我们转,他们在旁边打闹,他们也不说话,微笑的看着我们,我看出他们对我们的万般不舍,我想“如果我们还能在这里支教该有多好”。我们在等待回家的汽车,孩子们每人手上拿着自己家煮好的土鸡蛋并装饰成项链给我们一个一个的戴上,孩子们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的声音像山间的风,在我们的耳边不断回响,我知道,这片土地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牵挂,而那些关于故乡和远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