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个人总结——杨济诚

一、来路:从柏油路到心路——把地图折成一颗心跳

出发前夜,我们在城市的地铁口挥手告别霓虹,像告别一场高烧。高铁向南,窗外的高楼被夜色一口口吞没,只剩零星灯火在玻璃上拉成金线。我们揣着打印好的教案、一沓彩色便利贴、半箱子教具材料,心里装着“支教”两个闪闪发亮的字,却没人说得清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柳州站的风带着螺蛳粉的辛辣味扑面而来,像提醒我们已经抵达另一套语言体系。换乘小巴一路向融水出发,一段段十八弯山路,司机把方向盘拧得如同拧毛巾,轮胎在悬崖边发出细碎的石子哭声。耳机里的歌单循环到《平凡之路》时,手机信号从4G骤降到2G,再降到无服务——像有人按下世界的静音键。  

当柏油路在脚下戛然而止,芝了小学的校门像一枚被岁月磨亮的铜扣,静静扣在群山之间。操场边的国旗被风撑得鼓鼓囊囊,仿佛替我们提前鼓掌。我们拖着行李下车,鞋底踏在水泥地上的第一秒,忽然听见自己心跳的回声:原来“抵达”不是终点,而是把地图折成一颗心跳的开始。  

下午的破冰仪式,孩子们排成歪歪扭扭的两列,小手背在身后,脚尖无意识地在地面画圈。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像看一群突然闯入的候鸟——新奇里带着戒备。我们准备的“名字接龙”在第三个孩子那里断掉,他低头嘟囔:“直接开黑不香吗?”笑声像一群麻雀扑棱棱飞起,啄得我们措手不及。那一刻,柏油路铺到脚边的成就感轰然倒塌:原来真正的距离不是公里数,而是一块发光的屏幕与窗外青山之间,那条看不见的河流。  

我们把行李里的无人机、显微镜、水火箭材料一股脑倒在地上,像倒出一座小型实验室的内脏。黄老师指着操场边那棵老樟树说:“它在这儿站了三十年,你们让它看看年轻人的玩法。”我们笑,心里却悄悄发烫:原来支教不是把世界搬到孩子面前,而是把世界折成一颗心跳,再让他们听见自己的回声。

二、课程:把世界摊成一张大课表  

如果把我十二天的课堂连缀成一幅长卷,它大概会分成几条河流:历史、国家安全、实用急救、乒乓球、象棋。它们时而并行,时而交汇,最终一起汇入孩子们的心湖。

1. 历史课:让1840年的炮声在棋盘上回响  

我把象棋盒往讲台上一倒,32 枚木棋子像一队迟到的士兵。孩子们原本困倦的眼睛立刻被“炮”吸引。  

“它为什么非要隔一个子才能吃人?”  

鸦雀无声。我把“炮”立在棋盘中央,旁边写下“1840”。于是,虎门炮台、南京条约、甲午风云……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在缺了角的棋盘上连番炸响。下课铃响,我超时十分钟,孩子们却围着棋盘不肯散去,非要把“将军”喊成“冲啊”,仿佛历史真的可以被一声呐喊重新翻盘。

2. 国家安全课:把“大安全”拆成孩子能装进口袋的“小盾牌”  

没有艰涩理论,我们用“闯关游戏”讲安全。  

• 第一关:网络迷宫——孩子们两两一组,一人扮演“黑客”丢出钓鱼链接,一人当“防火墙”找漏洞;输的人要在手掌心画一只“小木马”当提醒。  

• 第二关:生态危机——把操场划成“长江”“黄河”,让他们在限时内把代表垃圾的乒乓球捡回“处理厂”,体验“生态安全人人有责”。  

• 第三关:文化暗礁——播放两段改编动画片,一段夹带错误历史细节,一段正确;孩子们像小侦探一样抢答“BUG”在哪。  

当“国家安全”四个字被拆成可以揣进兜里的“小盾牌”,他们开始懂得: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给手机加一道锁、给河流捡一次垃圾、给错误知识打一个叉。

3. 实用急救课:在心跳与呼吸之间搭桥  

我们把教室桌椅摆一旁,铺上垫子。  

• 心肺复苏:我让豆豆躺上垫子,孩子们轮流上去练手势、节拍……孩子们整齐地喊出“01、02……30”,节拍器般精准。  

• 海姆立克:用一只气球塞进T 恤领口,模拟“噎住”。孩子们两两练习,有人把气球当成“捣蛋鬼”,一个用力拥抱,“噗”地弹出,全班鼓掌。  

• 创伤包扎:纱布、绷带、三角巾铺满讲台。十分钟内,操场上出现一群“木乃伊”——有人把绷带缠成超人披风,有人把三角巾打成海盗头巾,笑声与消毒水味一起升腾。  

下课时,我们发下一枚小小的“急救徽章”,他们别在胸口,像把一次心跳别进了自己的青春。

4. 乒乓球课:让银球划破海拔六百米的空气  

三张旧球台,七只掉漆球拍,足够让整座山谷热闹起来。  

• 基础多球:我把一筐球高高抛起,孩子们挥拍如扇,银球像一阵急雨敲在台面上,“哒哒哒”连成鼓点。  

• 小组擂台:输的一方要在台边做五个深蹲,赢的一方则获得“山谷球王”贴纸一张。贴纸很快贴满了水壶、课本、甚至额头。  

• 终极对决:老师 vs 学生。最后一个球,孩子一个侧身拉球,球贴着网坠下,我扑救不及,全场爆发山呼海啸般的“哇——”。那一刻,比分归零,掌声却长久回荡。

河流十二天奔腾。当夜幕降临,我们把教具收进箱子,却发现收不回孩子们眼里的星光——希望我的课程悄悄在他们心里搭起了一座座桥,通向更远的地方。

三、孩子:一群把星光披在身上的小大人  

他们像山里的夜,黑得纯粹,又亮得突然。  

下课铃一响,最小的幼儿园阿妹会先跑到我跟前,踮起脚尖,把整张脸凑过,奶声奶气却郑重其事地喊出一声“爸爸”,我的脸刷地红了。那一声带着柴火味,也带着山泉的凉,像一颗石子落进心湖,溅起的水珠全是柔软。下意识地弯腰,像接一片落叶一样接住她,然后发现她手里捏着一片被虫子啃出心形的桑叶,说着“给你吃糖”。  

他们会在操场的水火箭发射架旁围成一圈,脚尖并着脚尖,像一排刚冒头的小蘑菇。倒计时“3、2、1”刚落,火箭冲破气压,水柱划破苗岭的蓝。那一刻,他们集体屏住呼吸,世界安静得只剩心跳;下一秒,火箭落地,尖叫声哗啦啦冲向天空,比山雀还响,比晚霞还亮。  

放学路上,他们光着脚跑,把旧拖鞋当宝贝攥在胸前,像攥着一枚奥运火炬。跑到身边,突然刹住,踮脚问:“明天能继续来吗?”我点头,他们就笑,笑声像一串银铃,一路滚下山坡,滚进暮色里。  

在家访的木板屋里,我仰头数墙上的奖状:语文第一、数学第一、书法一等奖……十五张彩纸把昏暗点亮成银河。艳萍说:“老师,那是我上学期得的!”语气里没有炫耀,只有认真,像告诉我一颗星星的名字。  

他们也会教我。他们围成一圈,教用苗语说“恰饭”,舌头在舌尖上拐三个弯,我学得像只笨鹅,他们笑得前仰后合。

羽毛球课上,他们挥拍击球,银球在空中划出弧线,像一道道流星。他们追着球跑,追着光跑,追着彼此的笑声跑。球落地,他们先跑去捡,再跑回来递给我,像递回一颗掉落的星。  

他们站在火塘边,把芦笙吹得山响。音符翻过屋脊,钻进星空,把村与村之间的隔阂吹成回声。他们教我跟着节奏跺脚,教我把心里的烦心事吹出去,再让风把回声带回来。  

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认领。他们认领了我们,我们也认领了他们。他们把自己最亮的部分递给我们,我们把世界最亮的部分递给他们。星光就这样在彼此的手心里交换,照亮了山里的夜,也照亮了山外的路。

四、夜晚:把炭火与虫鸣熬成汤底的十二小时慢炖

1. 点火——暮色像一张被轻轻揭开的蒸笼  

傍晚六点,最后一缕霞光刚被山脊咬碎,操场就被我们拖进了墨蓝色的夜。几块红砖垒成简易灶,炭块黑得发亮,像刚出炉的月亮碎片。殷姐把炭火生起,火苗窜出来,像一条橘红的舌头,先舔过炭块,再舔过我们被汗渍腌了一下午的脸。油烟腾起,带着松脂和雨水的味道,把夜色烫出一个个小洞,洞里漏出星星。

2. 备料——五花肉、山泉与少年心事  

五花肉是黄老师切的,肥瘦三七,刀口整齐得像数学题;山泉在盆里冰镇着黄瓜,脆生生的声音隔着夜色都能听见。我们围成一圈,有人负责刷酱,有人负责翻面,有人负责把第一滴油滴下去时发出“滋啦”一声的惊叹。

3. 沸点——肉香、歌声与山谷的混响  

五花肉开始蜷缩,油花爆裂成金色的小焰火。“夜空中最亮的星”从蓝牙音箱里流出来,声音不高,却刚好压住炭火的噼啪。我们跟着哼,跑调的音节被山风揉碎,再撒回我们脸上。唱到副歌,有人把音量键往下一滑——世界瞬间静音,只剩山谷自己开口:虫鸣是主唱,蛙鼓是贝斯,远处梯田的水声成了和声。真正的星空接过播放权,银河像一条被拉长的尾奏,从山顶倾泻到我们的睫毛上。

4. 慢炖——故事在火星里发芽  

火候到了,故事开始下锅。黄老师说起三十年前挑扁担的夏夜,汗珠砸在岩缝里,开出盐花,我们静静地听他叙说着芝了小学的往事……

5. 收汁——把十二天熬成一口回甘  

五花肉焦边微卷,黄瓜片软了筋骨,我们拿一次性纸杯碰了碰。杯里是山泉兑雪碧,冒出的气泡像迷你星星。一口下去,辣、甜、凉、烫在舌尖打成和解。我们把烤串的木签攒成一把小剑,对着月亮比划;我们把空杯摞成塔,塔尖刚好顶住一颗流星。  

有人关掉最后一盏露营灯,黑暗瞬间浓稠,却又被星光稀释。十二天的疲惫、惊喜、哽咽、大笑,统统被炭火收进汤底,熬成一口回甘。我们端着碗,像端着整个夏天,也端着被山风重新开机的自己。

五、离歌:不说再见,只说“待会儿见”

1. 收营——把整座山叠进行囊  

清晨六点,雾还没散,操场像一块刚洗过的蓝布。我们把十四天的日子一件件清点:60张用蜡笔、水彩、泥巴和泪水描出的笑脸,82堂课的回声——有乒乓球撞台面的清脆,有芦笙盖过山谷的嗡鸣,有“心肺复苏”练习时孩子们憋不住的笑场,也有历史课讲到虎门炮台时突然的静默。我们把它们叠好、卷紧、塞进背包,像把整座山折进行李箱的缝隙。拉链合上的瞬间,箱子鼓成了会呼吸的兽,闷声吼着“舍不得”。

2. 挥手——一片会唱歌的小树林  

解散口令下达,孩子们像被解开缰绳的小马,轰地围上来。手臂举成一片小树林,风一经过就齐刷刷摇晃。有人把折好的纸飞机塞进我们口袋,机翼上写着“记得回来看看”;有人把最后一粒烤五花肉的竹签别在我们帽檐,像给远行的人别上一枚勋章。我们一边笑,一边往后退,退到校门,退到山路拐弯,退到他们再也看不见的地方。没人敢回头——怕一回头,就看见自己眼里起了雾,会把整片小树林淹没。

3. 黄老师——一根被夕阳拉长的扁担  

黄老师站在旗杆下,影子被夕阳拉得比旗杆还长。风把他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像当年他肩上那根扁担的旧布条。三十年前,他挑着课本和糙米,一步一步把羊肠小道踩成水泥路;三十年后,他挑着笑声和泪光,把路又延伸到我们脚下。我们远远看他,忽然懂了:离别不是把故事掐断,而是把书页折个角,让风替我们翻到下一章。  

4. 尾声——把“待会儿见”写进风里  

大巴发动,车窗外的山开始后退。孩子们的声音追上来,混着蝉鸣、混着炊烟、混着芦笙最后一声长调,被风揉碎,均匀地撒在十八弯的每一道弯上。我们把手伸出窗外,像递出一封没贴邮票的信。信里只有四个字——  

待会儿见。  

也许是在下一场樱花开的时候,也许是在某座更大的领奖台上,也许只是某个清晨,手机弹出一条定位:柳州融水花红芝了小学。  

那时,我们会带着被山风重新开机的自己,沿着折角的书页,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