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说法是否能改变一个人?

在《探秘隆安:我们的家乡宝藏》这堂课的开头,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隆安是怎么样的?请谈谈你们对隆安的印象。回答最多的声音是“脏”“乱”“穷”“交通不便”。当我向同学们介绍隆安的著名景点更望湖、布泉河、龙虎山时,出现的更多是否定的声音:“老师,这个地方不长这样哦,这里很丑的。”“这里很多牛粪,很多垃圾,不要去哦。”“这个地方太偏了。”“这里的猴子一点都不好,会抢我们的零食。”当我问到同学们是否知道隆安的四月八农具节时,同学们都纷纷摇头,表示没听说过这个节日,不知道它的历史渊源。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分享了我对隆安的印象:在我心中,隆安是美丽的,道路宽敞,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老友粉也很好吃。随后,我引导同学们在纸上写下对隆安的印象。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在纸上写的内容与我写的差不多:美丽,人们热情,粉好吃,并没有出现他们之前所说的“丑”“乱”等负面词语。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学们在纸上写的内容与刚开始说的内容有如此大的反差?是不是别人的说法能改变一个人?

由课堂上的表现,我联想到他们的课外表现。在课堂之外,有同学经常说粗话;有同学因常说骂人的话与哥哥产生矛盾;有同学乱用词语,言语霸凌同学,如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阴阳怪气,一堆人围着他阴阳怪气,称他为“懂王”。但经过了解,他们并不懂这些词的含义,也不会辨别词的好坏,他们说这些脏话或负面词语,只是因为看抖音、快手或听别人说过,觉得有趣,就学舌,将其当成口头禅,并未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他们阴阳怪气地称呼别人“懂王”,说粗话,只是因为身边的人在说,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别人的说法能改变一个人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人的说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行为。但这种改变往往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受到个体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所处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课堂上,同学们之所以会在纸上写下与我相似的对隆安的正面印象,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之前的负面评价过于片面,或者是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尝试从一个更积极、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家乡。这种改变,虽然起始于他人的说法,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同学们内心的觉醒和认知的升级。

同样地,在课堂之外,同学们之所以会模仿身边的人说粗话、使用不当的言语进行霸凌,也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但这种改变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我们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就有可能摆脱这种负面的影响,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和立场。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