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我们调研小队分成两组,我跟着其中一队去了马荣岚同学家进行家访。刚到路口,远远就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家门口张望——是荣岚,她早就等着我们了。看到我们走近,她热情地招手,带我们进了家里的院子。
荣岚家是典型的农村自建房,院子前种着一棵树,墙角堆着农具,几只小狗懒洋洋地趴在地上晒太阳。她妈妈从屋里迎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们说明了来意,想了解一下她家对智能设备的接触情况。荣岚妈妈笑着说,平时就用用微信和抖音,偶尔看看新闻,至于AI什么的,她摇摇头,说不太懂。
聊了一会儿,荣岚主动提出带我们去看她家的白马和小狗。那匹白马是家里用来驮东西的,毛色不算特别光亮,但看起来很温顺。荣岚轻轻摸了摸它的脖子,跟我们说它特别聪明,能听懂她的声音。院子里的小狗基本上都是中华田园犬,有的在睡觉,有的好奇地凑过来闻我们的鞋子。荣岚蹲下来,摸了摸其中一只的脑袋,笑着说这只是最调皮的,总爱偷吃家里的剩饭。
走在村子里,我发现这里的生活和城市完全不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地、果树,养着鸡鸭鹅狗,甚至还有牛和马。荣岚说,平时邻居之间经常互相帮忙,谁家需要帮忙了,大家就一起去;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分给隔壁尝尝。这种简单又温暖的生活方式,让我突然有点羡慕。
这次家访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成长的模样。他们虽然没接触过太多高科技的东西,但她懂得照顾动物,知道怎么分辨成熟的果子,对自然中生长的东西十分熟悉。这些在城市里可能被忽略的生活智慧,在这里却是最实用的知识。
临走时,荣岚的妈妈塞给我们几袋自家种的花生和果子,说是路上解饿。荣岚一家还有村子里的人们都很热情好客,与我们积极地交流。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或许教育不一定要在课堂里完成,生活本身也是一所大学校。荣岚的笑容、她家的白马、那些跑来跑去的小狗,还有整个村子那种互相照应的温暖,都让我觉得,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每一种都值得被看见。
这次调研,原本是我们去了解他们,但最后,反而是他们让我学到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