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结束支教生活还蛮久重新写的一篇,很可惜的是在之前的时候我总是把时间倾注于更个人的时间上,其实在收获方面只觉得自己没有做出完美的甚至是切实,浸透的贡献,所以在很多工作上在无奈的时候便选择倾注其他情绪,跟从一些完全错误,无用的路途与方法,越陷越深,只觉得快乐,便觉得无用。
孩子们很开心,我也不是难过,日子雾蒙蒙的,觉得自己是来传授知识的,其实也没有做到那句口头上的,你不应该想着去拯救,从一开始对结果的不如意就是从科学到情感都没有遵从自己,便都觉得迷茫。但是好幸运,我有镜子,实践这个东西能反应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从上大学开始,我一直认为自己贯彻了往上走,往前走的优势,每一步都应该有他对应的价值,每一步都应该斟酌,这也可以说是一开始抱着教育落地,自我提升的外衣来的,教育要关注学生,这句话我真的从来没有觉得比现在一刻更加明晰,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师生,我们是彼此生活中新鲜的体验,只不过,在实际的教学和相处过程众我们明白这种关注的倾斜,大人的生活有好多其他的事情,孩子们也是,唯一不同的就是大人把自己的事情看得特别有计划,特别关键,不能放过,总是在衡量,所以时间过得也超级的快,而孩子们不一样,他们的时间过得很平静,所以我总觉得倾注不同,我有点感受不到,所以觉得无力。
悲伤估计是我支教生活得底色,虽然他们得教学效果可能确实没有特别深入,但是可以说我们教导的可能确实不是这个,也确实是教育最原始得样子,我们努力分享给彼此我们感知到得生活,互相成长。我其实很久没有这么深刻得体验了,就是整体觉得不舒服这种方向,绝对是自身思想得一种很大的调整,不在理想化,真正地接纳现实,是我从我的同伴所写的文字中学到最深的一课。大山的时间真的很好,惬意不带压迫,所以我花了很久时间真正融入,融入山,也融入孩子们对我得期待,我之前觉得我可能不会再支教了,就是觉得对我自己得成长空间实在是有限,很多都不太完备,但其实一开始我的定位就错了,面试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自己收获的竟是这样得多和真实,这里是互助得地方,这里绝对不是一个完全忘却自己的人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但是真的来这一次让我觉得,是如此幸运,这么清楚地得到自己的反馈和叩问是如此得自在。那些遗憾,要用这次学到的东西在下次补上,让每一段回忆都成为幸福得起始,重新看到那些孩子,那些同伴,那些来的路上得自己,那些幸福,那些愿望,那是贫瘠,那些富足,那些相伴,那些定格,当老师不能确切地和孩子们共享富足的教学环境与资源的时候你要如何找回你所有的回忆,调动你所有的感受,与孩子们真正连接起来,是每一个想要为教育贡献力量,甚至成长直面自己的人应该做的。
成长不是只在这个职业,找回自己,才能成为角色,回应那些愿望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