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换小巴,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经过蜿蜒的山路,终于抵达群山环抱的花红融水芝了小学。热浪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教室没有风扇,更遑论空调,只有敞开的窗勉强迎进些微山风。汗水很快浸透后背,滴在讲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我们八个志愿者挤在二楼空教室打地铺,楼下便是每日挥汗的课堂。
开营日,孩子们早已在学校里等待,五岁的弟弟牵着六岁姐姐的衣角,小脸晒得红扑扑;几个高年级男孩衣服上有泥点。点名册上的年龄跨度很大:从稚气未脱的幼童到沉默早熟的少年,眼神却如出一辙的清澈。
酷热是恒久的背景音。正午的教室如同蒸笼,孩子们额头的汗珠滚落在破旧课本上,却无人抱怨。结束了汗如雨下的课堂后,我们踏上了蜿蜒的山路,去往孩子们的家。
秋菊的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她佝偻着背,絮叨着儿子在广东打工的辛苦,只有过年才会回来一次,在广东舍不得花钱,都寄回家里,给家里买了两辆摩托车。
家访归来,山风依旧带着草木的清香,心头却沉甸甸的。这些掩映在绿意中的木屋,承载着生活的重压与坚韧。孩子们清澈眼神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简单——是对亲情的渴望,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最朴素的相信,是在物质匮乏中依然努力向上的生命力。山路漫长,木屋低矮,但这里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对下一代最深的期盼。明天,当孩子们带着露水和汗水再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我们或许更能读懂他们沉默背后的坚韧,以及那纯真笑容里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