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罗江中学支队调研心得

《罗江那抹夏日新绿》

我们为何而来(方海畅)

        学生们问我:“老师,这里那么穷你还要来,下个暑假你还会来吗?”我说:“我会报名,但我不会来这里了,因为这里条件还挺好的。”有些人觉得,参加壮苗计划这样的活动,不发钱也不赚学分有什么用呢?难道不就是单纯的没苦硬吃吗?我想,人的一生不只有钱和成绩,做人或许不能够太功利了,因为总有一些事是需要人去做的。

        当我看到那些只比我小六七岁的学弟学妹们在用他们对待他们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惯用方式——撒娇、耍赖、无理取闹来对待我们,以此博取奖励与好处时,我一直在想,我初中时是否跟他们一样顽皮。当我指责互联网的影响或者他们的家长对这些学生们缺乏管教时,我想到了或许是因为乡镇地区的贫穷与教育资源的落后才导致了我与他们两种完全不同的初中状态。我不能去用一个受过十二年应试教育与大学一年的学习的大学生视角去批判指责这些学生与家长,我也很难试图去通过短短七天去让他们就养成良好的性格。但是,一些我能传达的观念,比如尊重、诚信、礼貌等等,是我能通过一些举手投足的行动来悄悄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芽的。这是一些用补课或者惩罚都做不到的,甚至或许真的有因为后天教育而养成顽劣性格的学生,但是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在我的讲述中感受到一些美好的品德,这样就完全足够了。

        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但在有些事上人们会趋害避利,人才所以是人。当有人问我为什么来,我想,答案早已在我心中。人的一生,总有些价值无法用金钱或成绩的标尺来衡量。有些事,正因为看起来“没用”,才更需要人去做,才更接近我们内心对“值得”的定义。这七天,我无法重塑他们的成长环境,也无力瞬间抹平教育的鸿沟。面对他们或许源于匮乏或疏于引导的顽皮,我无法苛责,更无法奢求立竿见影的改变。但我确信,那些关于尊重、关于诚信、关于礼貌的种子,已经在我与他们相处的点滴瞬间——一个坚定的眼神、一句温和的提醒、一次耐心的倾听中——悄悄埋进了某些年轻的心田。它们微小,甚至微不足道,却真实地存在。这无关乎补课的强度,也超越了惩罚的效用。哪怕最终只在一颗心里发了芽,能让ta感受到一丝品格的微光,明白人与人之间还有这样温暖而庄重的联结,那么,这一切的“无用功”,便拥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来——以及下一次,该去往哪里更需要光亮的地方。

播种(蒙丽娟)

        第一次支教,源于内心深处一股难以言说的冲动。

        在儿时学校的一些经历,让我溺在敏感的漩涡中不断陷入自卑与痛苦的纠结。我思绪万千,但还是踏上了前往容县的道路。

        在看到了一些腼腆薄红的脸后,我如梦初醒,开始反思这次支教的意义。在来到这里之前,我纠结的是身为大学生的自己能否真正明白教育的意义与真谛。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我不断思索自己能做些什么: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为他们勾勒未来的憧憬?我总是习惯用“我能教会什么”“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来思考这段经历,但是我却仿佛陷入了一种迷茫的困境。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把孩子们当作贫瘠的土地,认为需要我们去播种、施肥,仿佛他们原本荒芜,等待我们的拯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是一朵为自己绽放的花朵,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独特姿态。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和追求。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有着属于自己的努力和色彩。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发展,更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尊重与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我们只需要好好保护他们,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大自然毁灭,而不是要求每一颗种子都变成一朵玫瑰。

        我希望这次支教,不是一场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而是能够放下自己的偏见和预设,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在他们的世界里陪伴他们。

壮苗(滕盈盈)

        参加“壮苗计划”的这段经历,像一场精心培育的成长之旅,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计划中很多任务是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可能是独立策划一场活动,或是在陌生团队中牵头项目。一开始总怕出错,但逼着自己迈出第一步后才发现,所谓“不会”,不过是没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就像幼苗总要顶开土壤才能见阳光,人也得打破惯性,才能触碰到新的可能。

        印象最深的是和伙伴们一起攻坚的日子。有人擅长创意,有人精于执行,“壮苗”从不是单打独

 

斗,就像田间的幼苗,互相借力才能抵御风雨,这种协作中的包容与成长,比任何成果都珍贵。

        面对中学生时,我本以为他们已褪去孩童的稚嫩,却在心理课的“人生拍卖会”和趣味英语课上,撞见了他们藏在青涩里的热烈与真诚。

        “人生拍卖会”的课堂上,当“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些抽象的“拍品”被一一呈现时,原本略显喧闹的教室突然安静下来。最触动我的是课后讨论,有学生问:“老师,这些‘拍品’真的能买到吗?” 我指着他们手里剩下的“筹码”说:“你们愿意为它们举牌的瞬间,就已经拥有了最珍贵的‘本金’——在意的勇气。” 原来对中学生来说,“选择”的背后藏着对成长的渴望,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趣味英语课则成了打破“英语 = 考试”的突破口。为了让学习音标不再枯燥,我加了许多动画制作,甚至加了女巫的毒药等游戏。这些时刻让我明白,中学生的英语学习里,藏着对“表达自我”的期待——当语言能承载他们的思考与感受,单词和语法就有了温度。

        和他们相处的日子,像看着即将抽穗的稻禾——他们带着少年人的敏感与倔强,既渴望被理解,又不愿轻易袒露心迹。而我在引导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的真实打动:原来成长从不是单向的指引,而是两棵幼苗并肩向上,在风里互相点头的默契。

        计划里有很多看似琐碎的基础工作,比如反复打磨流程、整理数据。起初觉得枯燥,后来才明白,就像幼苗要先扎深根才能长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积累,正是能力的根基。急于求成只会像“拔苗助长”般徒劳,稳扎稳打的沉淀,才能让成长更有力量。

        这场“壮苗”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技能,更让我懂得:成长从不是被动等待浇灌,而是主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未来的路,也会带着这份沉淀,继续踏实前行。

言语生花(邓熙子)

        这是我在罗江中学的第二节课,手心其实一直攥着汗。课程内容早已在心里盘过百遍,同样的话也讲过许多回,可第一节课在七年级遭遇的些许冷场,像根小刺扎在心里,让我每走一步都觉得发紧。站上讲台时,忽然发现八年级的孩子们都仰着脸看我——不是敷衍的张望,是亮晶晶的专注。那一瞬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刚才还绷着的弦,竟悄悄松了半分,连带着嘴角都忍不住往上翘。

        课程里设计了不少站起来即兴表达的环节,备课时我最忐忑的就是这个——万一没人应声,教室该多安静啊。可真到了那个时刻,一只只手却像雨后的春笋似的冒了出来,孩子们眼睛发亮,抢着说“老师我来”“我有话说”。

        同样的内容,讲了这么多次,这是头一回被这样热烈的回应包裹着。听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我忽然懂了什么是语言的魅力——它不是漂亮的句子,是当一个人敞开心扉,另一些人认真倾听时,空气里流动的光。

        他们说自己的梦想;说对幸福的理解;说自己家乡的特色;那些细碎的、鲜活的故事,顺着他们的声音淌进我心里。

        原来语言的意义,是让我们越过陌生,看见彼此心里的光;而这场支教夏令营的意义,就是让这些光,在我们之间,亮得更久一些。

辩论增智(彭园新)

        来之前,我是有点怵的。

        别的老师带的是手工、知识科普、趣味英语,热热闹闹的,材料一摆出来,学生自然就围过来了。我带的是辩论,就一张嘴,几页辩题,万一没人说话,冷场了可在怎么办?

        第一天进教室,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把“该不该追星”的辩题写在黑板上,底下一片低头抠手指的。我硬着头皮说:“没事,随便说,说错了不罚站。” 没人应。我又补了句:“我初中时候追过星,被我妈骂了一顿,你们呢?” 这话像扔了颗小石子,后排有个女生噗嗤笑了,说:“老师你追谁啊?” 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有人说追星是浪费时间,有人说“我追的明星学习好,我想跟他一样”,吵着吵着,居然忘了这是“辩论课”。

        后来发现,辩论这东西,不用教太多技巧。你给个他们真正关心的题目——“周末作业该不该留”“打游戏算不算学东西”“朋友犯错要不要当面指出来”,他们自己就有话说。我要做的,不过是站在旁边喊“别急,一个一个说”“对方刚说的这点,谁想反驳?”

        有次讲“要不要跟父母说心里话”,一个男生站起来,梗着脖子说“说了也白说,他们根本不懂”。话音刚落,一个女生就站起来:“那是你没好好说!我上次跟我妈说我不想学钢琴,她真的同意了!” 两人争得脸通红,下课铃响了还在吵,最后那男生甩下一句“我明天带证据来!” 第二天,他真的揣着个日记本过来,里面记着他跟爸爸吵架的经过,字歪歪扭扭的,却看得我鼻子发酸。

        别的老师下课,学生围着要签名、送小礼物。我下课,总被堵在门口“辩”上几句。“老师,我觉得你昨天判错了,我方才想通了个新论点”“老师,我跟我弟试了试,用你教的‘先肯定再反驳’,他居然没跟我打架!” 有个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女生,结营那天塞给我张纸条,上面写着:“以前我总怕说错,现在觉得,说出来就算输了,也比憋着强。”

        这七天,我没教他们什么“辩论技巧”,没讲过“逻辑框架”,就陪着他们吵了七天真真切切的架。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老师说啥就是啥”,到后来敢拍着桌子说“我不同意”,忽然觉得,这门课可能比手工课的纸飞机、实验课的玻璃瓶更实在——那些东西会坏会丢,但“别怕,说出来”这五个字,大概能陪他们走挺远。

        结营那天,别的老师都在晒学生做的手工、画的画。我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一群孩子围着我,吵“支教老师下次来,该先上辩论课还是先上体育课”,吵到最后,有人喊“干脆天天来!”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站在中间,听着这乱糟糟的吵嚷声,忽然觉得,这大概是我听过最动人的“辩论”了。

篮板下的风(符敬)

        初次踏入容县罗江中学的校门,环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苦”。从第一次的自我介绍开始,我就在思考应该怎样与这群孩子们更好的相处,作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短暂的一位过客,我其实并没有想好我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我努力给予他们作为同龄哥哥姐姐的关爱与倾听,同时也希望与他们分享我求学生涯的一些人生经历。

        一天傍晚的罗江中学操场,晚霞把篮板镀成橘红色。

        刚走出教室的我,就被几位学生拉到了罗江中学的篮球场,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球鞋,战术交流也是带着容县方言特有的抑扬顿挫。我们从人生聊到理想,从明天聊到未来,言语中不难读出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情。伴着罗江江畔的微风,我们在篮球的攻防转换中吐露心扉,他们述说对青春的见解,我们也向青春做出回应。

        夕阳下的球场,亦是支教中最鲜活的注脚。

你们的笑容(杨鑫艺)

        我很高兴,见到了我的学生们最纯真最美好的笑容。最初的时候,面对可爱的学生们,我有些紧张,担忧学生会不听我的课程和扰乱秩序。很快我发现这样的忧虑是多余的,因为通过一个小活动,我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了。不说特别熟悉,但至少是让同学们自然地接受了我。接下来的几天,我看到了学生们笑容里的淳朴、纯真,很少见的笑容。

        我很庆幸,成为了可爱学生们的临时班主任。前四天我只给他们上了1节课,但是他们很认真地听完了我的课,这让我有点惊讶,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课程有些枯燥乏味。其余的时间,我都会巡视班级,在课间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当然,我是以一个好奇宝宝的身份去慢慢地了解同学们的情况。最初我就发现他们又乖又好学的特点,所以我的课件都是尽可能地去不断完善雕琢,让我的课程有趣又丰富。在班会课的前一节,也是由我上课。当时已经下课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却说“老师继续讲吧”,一下子感觉自己好有成就感。

        我在班会课上讲了我的心里话,“你们是我见过的最有活力的学生”,然后徐徐表露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当我说到“因为大家都很认真,所以每一份课件都是我自己手搓的,就是怕自己辜负了大家的好学之心”的时候,同学们“哇”声一片,瞬间让我感觉自己做这么多挺值得的,差点让我掉泪了。给予了一些建议之后,我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一部分的大学经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到了下午,队长带着同学们才艺表演,到了最后,队长突然转向我,让我上台表演,全班沸腾了。经历了一些小插曲,同学们打扫完教室后回到座位上,我便开始我的演唱。然后出现了前面没有的情况:队长让同学们跟唱,但是同学们比较腼腆不愿意唱;而我开始唱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大声跟唱,让我很感动。我们一起唱了两首歌,同学们在欢快的笑声里放学了。

        与同学们交流,发现自己已经在同学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了。其实我也没想过自己能在短短的四五天做到这一步。要我自己认为的话,我觉得是真心换真心,让同学们真正接纳了我。同学们在回家路上都会很高兴地和我大声说“老师再见”。

        同学们见到我的时候,总会挂着笑容,那种纯真美好的笑。

倒计时(林子茵)

        今天是闭营的前一天,下午的时候我们八年级的同学们跟班主任杨老师在教室里唱了很多歌曲,氛围好好啊,最后一首歌是我们的彭队长带领大家合唱的一首《小幸运》,此时此刻,我也觉得很幸运,来到容县,来到罗江,遇见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以及罗江中学的同学们。

        这次夏令营分为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虽然大家一致认为八年级比七年级的同学在纪律卫生各方面都优秀很多,但其实七年级他们并不是没有优点,用个比喻来说,其实两个年级倒像两株不同的植物。八年级是悄悄扎根的树,站姿笔挺,连翻书都带着沉稳的响;七年级是攀着篱笆的藤,枝桠乱晃,说话时带着跳脱的雀跃,他们总会有成长的一天,尽管此时仍有很多不足,比如跟我们交流时没大没小的,打扫卫生也不够主动。七天的时间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这七天都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一段独特回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给他们讲过的某个道理,会成为一个飞出去的箭,精准的打中未来的他。其实希望他们三四年后,能考出广西,出外面看看,然后像我们一样,反哺家乡,自信的做个广西人,做个自信的广西人,我想这会是我们这次支教收到的最好的售后。我们种下的不是结果,是壮苗的种子。

         这两天是台风天,可能我很久之后还会记得2025年7月19日我和副队滕老师为了吃一元一个的生蚝没及时回学校在暴雨中开车并全身基本湿透的样子,以及队长来给我们开学校大门,三人在电闪雷鸣中抛弃电车打伞走回办公室的样子。我还会记得,当我看见八年级学生上树摘芒果我说我想吃最熟的那个,他们果真摘了一个最熟最漂亮的芒果给我,还有七年级同学带来的学校里的龙眼,出乎意料的甜。凤凰猪肚鸡店里,那个害羞的女生低着头说 “老师好”,加多宝的罐子在手里转了两圈,最后轻轻放在桌上,像搁了颗小心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罗江中学的女生宿舍爬着青苔,七八年级没有空调的教室里风扇吹不走同学们脸上的汗珠,大部分同学们上学通勤时间基本要半个小时,我们十个人的团队好像集体穿书有意识的NPC,支教结束就回到现实世界,但是罗江中学的同学们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到来并不能改变他们物质生活上的任何,甚至短短的七天精神层面上的改变似乎也微乎甚微。学生摘的芒果会吃完,龙眼的甜会散,但递水果时眼里的光,早悄悄落进了彼此记忆的土壤。​

        我们这些 “NPC” 总要退出剧情,但埋下的种子会自己发芽。或许某天,某个曾跟你没大没小的七年级孩子,真的带着广西的风走出了大山,又揣着一身本领回来。明天闭营,歌声会停,拥抱会散,但 “愿以真心伴成长” 的约定,永远是进行时。

一周时光,一生回响(邱诗婷)

        踏上前往玉林罗江中学的路时,我未曾想到,这短短一周的支教时光,会在我心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走进罗江中学,校园里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简单的教学楼、略显陈旧的桌椅,却挡不住校园里那股蓬勃的朝气。我被安排教七、八年级两个班级的课程,虽然只有短短四节课,但我深知每一堂课都承载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第一堂记忆课,我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走进教室。原本喧闹的教室在我踏入的瞬间安静下来,一双双清澈而好奇的眼睛紧紧盯着我。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课程。集体玩“什么不见了”游戏时,孩子们的观察力让我动容,他们能准确说出少了的动物。但是就是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是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但是抽同学回答问题,就有点沉默,同学们都低下头各忙各自的。

        第二堂《压力收纳摊》课,我本有些担心孩子们会羞于表达压力。但“捉泥鳅”的音乐一响,所有拘谨都消失了——伸出的手掌与食指在课桌间穿梭,有人被抓到时懊恼地拍桌子,有人成功逃脱后得意地挑眉,教室里的笑声震得窗玻璃嗡嗡作响。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余时间与孩子们的相处也让我收获满满。我们一起在办公室聊天,他们会跟我分享家里的趣事,分享自己的梦想。有的孩子说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有的孩子说想成为老师,像我一样给更多的孩子传授知识。他们的梦想或许稚嫩,但却无比纯粹而坚定,让我深受感动。

        然而,一周太短,短到记不住所有孩子的名字;一周又太长,长到足够让那些课堂上的笑声、眼神里的光,变成彼此记忆里不会褪色的壮苗。或许某天,当他们面对压力时,会想起那个“捉泥鳅”的午后;当背诵课文时,会试着编一个带着壮乡烟火气的故事。而这些,就是我们在罗江两岸共同种下的,最珍贵的“壮苗”。

        这次在玉林罗江中学的支教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我只上了四节课,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我相信,哪怕只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支教,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乡村孩子,给他们带去温暖与希望 。这段支教时光,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此绿长春(董文倩)

        远望有青山,抬头有云彩,此处新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说实在的,我记不下所有人,只知道我们曾经见过。当我问学生“你们在这次夏令营有收获吗?”,他们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们当然有收获啊,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有竹编、科普、英语、辩论、急救知识、魔术、染卡、吉他乐理……”。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那些被我忽视的兴趣重新破土而出,长成幼苗。此间新绿,时也长青。

        这抹夏日的新绿,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和希望,书写更多美好的篇章,让这抹新绿在罗江长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