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结营时:我们与容高的壮苗故事

雨落结营时:我们与容高的壮苗故事

        八月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壮苗计划容县高中支队的最后一堂课,在欢笑与不舍中落幕。黑板上还留着志愿者老师写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分析图,课桌上摊着孩子们的上课资料,讲台上静静躺着心理课上孩子们写下的纸条——这些细碎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十三天里的故事。粉笔灰在窗外的光柱里缓缓飘落,志愿者老师想起了初来时的模样。

        七月的容高教室,总弥漫着粉笔末的味道。第一堂自我介绍课上,志愿者老师向孩子们分享大学生活的日常与趣事,台下,孩子们的眼神专注而向往,迫切地想向老师打探关于大学的点点滴滴。

         支教队的老师们总说,讲台下的眼睛比盛夏的阳光更亮。数学物理课上,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埋头演算,当有人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时,老师便知道,他们一定找到了解题的诀窍;历史课讲到《历史透镜下的“一超多强”》,孩子们会在课后团团围住老师,热烈讨论自己对历史与时局的看法;法律课的模拟法庭上,一个个“小法官”条理清晰地宣读“判决”;摄影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用镜头捕捉八桂大地的光影;最热闹的当属体育课,“贴老鼠”的游戏一喊开始,四十多个身影便在树荫下飞跑,被抓到的孩子佯装懊恼地蹲下,转眼又笑着加入下一轮追逐。即便是平时最害羞的孩子,此刻也绽开了灿烂的笑颜,校园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笑声。

         放学后,志愿者老师总会陪孩子们待到很晚。教室外,孩子们围坐成一圈,静静听老师答疑解惑,也叽叽喳喳地讲述自己遇到的烦恼与问题。老师们耐心倾听,温柔鼓励,看着孩子们原本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这些藏在习题和课本外的对话,像藤蔓般悄悄爬满心房。

         辩论赛是支教时光里最亮眼的篇章。当“在互联网上,有共情能力是善良者的奖赏还是惩罚”这一辩题抛出,教室里瞬间沸腾,大家踊跃报名,积极讨论。短暂备战后,辩手们自信登台:正方一辩起身,条理清晰地阐述立论。反方一辩紧随其后,逻辑缜密地回应质疑。几轮攻防过后,自由辩论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有学生激动地站起,挥舞着手中的资料,用切实的数据支撑观点。也有人凭借清晰的逻辑,巧妙拆解对方的论据。台下的观众目不转睛,时而为精彩发言热烈鼓掌,时而屏气凝神,沉浸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支教老师们坐在一旁,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看着孩子们在辩论场上绽放光芒,那是知识与勇气交织出的青春模样。

         结营仪式那天,老师们轮流上台发言。平日里开朗的志愿者老师说要给同学们唱首歌,可歌声刚起便哽咽了。伴随着歌声“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抽泣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教室里一圈圈漾开。

         仪式结束后,支教队员们陆续离开。在校门口回望容高校园时,他们突然明白了“壮苗计划”这个名字的含义:所谓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那些被追问的知识点、被分享的心事、被珍藏的笑脸、解出的难题、追过的风,还有那场热烈的辩论赛,早已成了彼此生命里,不会褪色的夏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