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个人总结——韦宇杰

从坐上开往融水县红水乡芒了屯的班车开始,我就激情涌动、心痒难安,因为行将开始的,不仅是一场传播知识与爱的公益活动,对我个人而言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历练。耳机里播放音乐,周围传来同学们气韵融洽的聊天声,望着车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我想,这一定是一场不错的旅行。

芝了屯坐落于群山之中,山路弯弯绕绕,小巴摇摇晃晃,其间变换的风景我只在先前五台山的旅程中见过。我喜欢这样的风景,却很少能够见到。当班车开进芒了屯,我睁大了眼睛仔细端详着这座村庄——整体来说高低层次明显,因为依山而建的缘故,种植方式大多依靠梯田。房屋几乎全是自建房,木板房、砖房、水泥房互相参杂,错落有致。路边有花、树、竹林。

小学建在山顶,要爬一个坡度极高的坡才能到达。小学的条件真的很差,仅有两栋教学楼,一栋小学,一栋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升学后就到隔壁上课。因为没有多余的房间,我们只得搬空二楼教室,摆上简单的支架床,便是我们的宿舍。因为心里早就做好了条件艰苦的准备,便只把这些当做新奇的体验了。

如何形容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许也不为过。但当我看到木制的、半腐朽的房屋,透明塑料与防水布搭成的屋顶,杂乱的街景,路边随意堆放的旧木板,无人售卖的猪肉摊……又给画面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个辽远的小乡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据我了解,多数去广东务工),只留下老人小孩在村里。小孩白天无人管束,东奔西跑:有的玩追逐打闹的游戏,有的与伙伴玩捡田螺,有的翻过围墙到学校打篮球……大多弄得满身脏。老人们呢?或许是田里劳作,或是在家生火做饭、洗衣打扫,又或是在屋顶修葺房屋——村子里九成以上的住宅都是村民自建的。从早到晚能看到几处屋顶上忙碌的身影,老人佝偻的背影与远方青山的脊线相映,又营造出别样的意境。

在支队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所感受到的仅此而已。此时我还不知道,开课后孩子们会带给我多大的冲击。

因孩子们年级从幼儿园到初中不等,支队将其分成大小班教学。小班的学生调皮吵闹,尽管我自认已做好心理准备,但第一堂课还是气得不轻。孩子们的行为不一一罗列了,作为讲师的我愤怒之余只觉无奈。客观地说,这里的孩子们不仅缺少文化教育和爱的教育,更迫切需要品德修养的提升。可从小缺乏父母陪伴,获得良好教育本是天方夜谭。因此我认为,对低年级孩子的教育可将重心放在品德修养上——我指的并非行为矫正课,而是读书课、品读课之类。

家访日我去了一对兄妹的家。俩孩子比同龄人懂事诚实,但家境却不乐观:父亲远在广东打工,母亲离家出走(村里有不结婚却共同生活的情况),家里只剩爷爷奶奶与孙女相依为命。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爷爷抡铁锄、挑担、割猪草,奶奶使锄头、生火、补衣裳。

后来的教学日程也无需赘述了,我认为此程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双向的情感共鸣。我们给予孩子关爱,孩子们也治愈了我心里长久的积郁。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