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敏阳:心湖漾起的涟漪

隆安县的夏末,总带着些黏腻的热。当我踩着敏阳小学门前的碎石路走进校园时,二十几个孩子正趴在栏杆上看我,眼神像山间清澈的溪,亮得晃眼。这十二天,原以为是我来播撒什么,到头来却发现,是他们给了我一整个夏天的回响。

课堂远比想象中热闹。教古诗时,总有孩子举着小手问:“老师,‘床前明月光’的月亮,和我们操场头顶的一样圆吗?”教画画,他们不画课本里的小猫小狗,偏要画田埂上的牛、屋檐下的燕子,还有带着草帽的奶奶。原来知识从不是刻板的符号,当它沾着泥土的气息、裹着生活的温度,才真正住进心里。

最难忘是放学后的时光。几个孩子拉着我去看他们的“秘密基地”——教学楼后那片野草地。他们得意地指着紫色的野花,说这是“蝴蝶的家”;扒开石块,告诉我哪只蟋蟀最会唱歌。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突然把一朵捏得有些蔫的花塞给我,小声说:“老师,你明天还来吗?”原来陪伴从不是单向的给予,那些笨拙的分享、怯怯的期待,早已悄悄填满了心房。

离开那天,孩子们追着车跑,手里挥舞着画满星星的纸。车窗外的身影越来越小,我却突然明白:十二天的支教,我们或许没能改变什么,但那些一起数过的星星、一起读过的诗、一起笑过的瞬间,早已在彼此生命里,种下了温柔的种子。

有些相遇,不必长久,却足以照亮往后的路。敏阳的风里,藏着我关于教育最本真的答案——原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给予,而是共同生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