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碾过村口的石板路时,车轮卷起的金黄稻穗碎屑在阳光下飞舞。远远望见马同学站在自家院坝边,红扑扑的脸蛋在秋风里格外显眼,她奋力挥舞的手臂像株努力生长的向日葵,瞬间驱散了我们长途跋涉的疲惫。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暖意便扑面而来。马同学的爸爸妈妈忙着搬板凳、递茶水,叔叔阿姨则从竹篮里捧出刚摘的橘子,清甜的果香混着柴火的气息在屋里弥漫。我注意到厨房的烟囱正冒着袅袅青烟,透过玻璃窗往里瞧,七八位乡亲正围着灶台忙碌,切菜声、谈笑声与铁锅翻炒的滋滋声交织成热闹的乐章。“我们这儿就这样,谁家有事全村搭把手。” 马同学拉着我的衣角说,眼睛里闪着自豪的光。这番话让我想起出发前担心的 “调研难”,此刻在这份淳朴的热情面前烟消云散。
调研正式开始后,马妈妈的积极配合超出预期。当被问及 AI 使用情况时,她熟练地打开手机展示各种学习类 APP:“你看这个能批改作文,那个能讲数学题,孩子作业不会做时,这些‘智能老师’比我们管用多了。” 她翻着孩子的练习册,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改痕迹里,既有老师的评语,也有 AI 软件的标注。马同学在一旁补充:“遇到不会的英语单词,手机一扫就能读发音,妈妈还会用视频通话请城里老师远程辅导呢。”
看着这户普通农家熟练运用智能技术的场景,我忽然意识到之前的刻板印象有多片面。原以为 AI 只是城市孩子的 “专属工具”,却没想到在乡村早已落地生根。马妈妈坦言,刚开始对这些新技术也犯怵,但为了孩子的学习,硬是跟着邻居家的大学生一点点学。“现在不光辅导作业方便,连种果树都能拍张照问 AI 病虫害了。” 她的话让我想起厨房里忙碌的乡亲们,原来乡村对新技术的接纳,和他们互帮互助的传统一样,都带着一股实在的韧劲。
调研结束时,夕阳正将远山染成金红色。马同学追出来塞给我一把橘子,挥手说:“老师,下次教我用那个画画的 AI 好不好?” 望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明白,支教不只是我们带来知识,更是见证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生长的力量。AI 在这里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而是被乡亲们捧在手心的希望,是孩子们眼里跃动的星光,更是乡村教育在时代变革中绽放的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