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总结(谭佳欣)

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东庙乡弄坤村的支教时光里,我们对当地5个学生家庭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我们得以窥见乡村教育的真实面貌,也更清晰地感受到支教工作的意义与责任。

从家庭生计来看,当地经济基础薄弱。除一户学生父母在外务工、由祖辈照料外,其余家庭多以“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维持生计:父亲从事体力劳动或兼顾农活,母亲留家加工手工艺品或耕种田地。家中主要种植甘蔗和玉米,但受自然条件与市场因素限制,年总收入普遍偏低。经济压力下,家长们将改变命运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份质朴的期待成为乡村教育最坚实的支撑。

家长们的教育态度令人动容。尽管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教育的具体规划缺乏系统性认知,但当被问及对支教的期待时,“老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的质朴回应背后,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们反复强调“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越走越远”,这份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以及对支教老师的尊重与配合,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在学生成长方面,当地孩子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懂事。尤其是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不仅主动分担家务、照顾祖辈,在学校还能协助老师管理班级、调动同学积极性。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男孩子普遍接触手机游戏,但在家长的引导下并未出现沉迷现象。不过,家庭数字素养存在明显短板,家长对AI等新兴技术了解甚少,日常上网多集中在抖音等娱乐平台,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指导。

此次家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针对当地实际,未来支教工作需在夯实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融入数字素养启蒙,帮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同时可结合家长需求,适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弥补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

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弄坤村家长的信任与期待,孩子们的淳朴与懂事,都将激励我们在支教路上不断探索,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孩子通过教育实现梦想。

发表回复